Back
Featured image of post so real, sorry

so real, sorry

Jeff Buckley - Grace

其实前几天才第一次正式听他,现在了解仅限于一专、几场live视频和录音、一部纪录片、几篇采访、维基百科。不过我码字一直是心血来潮,冷静下来就又羞愧又懒,写不了了,一地的坑。所以也不继续摄入物料也不打磨文字了,赶紧写完贴上来,如果我写期中论文也能这么飞流直下三千字多好啊(望天

Mojo Pin

he was just one of those guys that everybody fell in love in a second they met him

时间跨度极短所以可以从头说起,前天晚上我去听了Robin的live。

他在台上就翻了一首歌,就是Jeff Buckley的,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音乐人。

我说我没听过,我朋友开始和我侃,侃了一会拿出手机给我看他生前唯一的专辑Grace,我一看到封面才发现居然很有印象。

后来晚上回去第二天听了听,第一首Mojo Pin一开口就被惊到了,bridge更是写得绝美,还有右耳微小的细节装饰音,吉他的丰富音色层次……我现在最喜欢的也是这首。

说起来好笑,我很爱根据封面猜内容,所以凭这个专封我对他印象一直隐约是80s美国大商业金曲歌手,实际上内容完全不是啊!封面误人!

内容到底是什么,点开听听就知道了,Jeff Buckley当然不可能只是个商业歌手,你可以说他是singer、songwriter、guitarist、composer、musician、artist,whatever。

一定要我形容的话,最先引人注目肯定是他的声音,总体是种圣洁到会让人联想到唱诗班的纯净无暇天籁,我心中最贴合“被天使吻过的嗓子”这个描述的人声。同时还有他广为称道的假声、高音和爆发力,纪录片里甚至特地提到这叫“Jeff Fly”,just like soaring,有技巧感的同时又极其自然毫不做作,非常难得。

除了人声当然还有他一手主导的创作和演奏,我也是觉得又奇特又无懈可击,这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说起。

Mystery White Boy

My main musical influences?

Hmmm…Love, anger, depression, and dream…and Zeppelin, totally.

(laugh)

他算是出生音乐世家,母亲是古典钢琴手,家庭音乐气氛很好,他五岁就开始弹琴,琴来自她祖母壁橱里找到的木吉他(听起来怎么这么耳熟 吉米页是你的黑魔法吗)。

说他身世,最避不过的就是他亲生父亲60s嬉皮士时期著名音乐人Tim Buckley(我目前为止也还没听过……但神奇的是我对二专封面也很有印象),但其实他一生只见过他父亲一次,青春期也曾狂热地想要了解关于陌生的亲生父亲的一切,然而很久之后再提起父亲他会只平静地否认“他不是我的父亲,我从不认识他,我的父亲是 Scottie (继父名)。”

但无论如何基因就是基因,他后来从加州跑到纽约音乐界混,初步崭露头角就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他和Tim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他没有被邀请参加父亲的葬礼,然而在纽约的首次亮相却是被邀请参加父亲Tim的致敬演唱会。然后我听歌一直以为他小时候肯定有唱诗班经历,没想到纪录片里说他是“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演唱天赋”,无论我多爱鼓吹刻意练习,在这也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天赋天才。

其实我挺想不通他受到的所有音乐影响,到最终怎么会诞生出Grace这样一张专辑,可能就真的是每次说完成功音乐人受谁影响后总会加的一句套话“but eventually it’s his own things”吧。

他最喜欢Led Zeppelin,人生得到的第一张唱片就是齐柏林的《Physical Graffiti》,这种喜爱和影响持续了他短暂的一生,他每次自嘲的时候都不忘提起齐柏林。当然还有少年时广泛受过Louis Armstrong、Nina Simone、Joni Mitchell、Bob Dylan、Jimi Hendrix、The Who(相当一部分是他继父介绍给他的)那些经典爵士/民谣/摇滚/布鲁斯的影响,之后也是日常把自己的生活埋在唱片堆里,甚至高中还沉迷过rush、yes之类的前摇,蛊得小伙子根本不唱歌不想做singer,只想做guitar god,好真实,齐柏林和前摇害人不浅。

我看他翻唱过的歌——除了最出名的科恩的Hallelujah,还有mc5的kick out the jams、史密斯的I know it‘s over,两首都是我心尖上的歌,也都是我听前怀疑真的是翻唱不是同名吗,他真的会唱这歌吗,结果真的是。

恰如他曾经狂热地寻找父亲,后来平静地说“他不是我的父亲”一样;恰如他因致敬父亲的演出出名,却拒绝了父亲经纪人的签约。他在纪录片里有个片段在台上说,

“fuck off!fuck off!!60s is a bullshit.70s is almost a big big bullshit!(80s也顺便骂了但我听不清-.-)It’s all about now!now!now!now!!!”

其实又想起一个我一直很在意的现象,就说是“爱到深处自然黑”吧。据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二哥伊万代表理性,果不其然最后把自己搞疯了,我一直觉得这就是象征了理性有不断内省自我否认的倾向,最终必然把自己导向疯狂。我见过关于这个最妙的说法就是《不朽》里说“绝对现代化就是自己的掘墓人的同盟”,当时看到让我惊喜同感到拍大腿。

于是我们的主人公在几个朋友(对现代艺术同样爱得要死)的面前,冷嘲热讽地否定他曾经喜爱过的一切(他曾经真正地、由衷地喜爱过的一切),为的是不违背“绝对现代化”的伟大命令。

……

在他的否定里,他投入了一个希望通过粗暴行动,进入成年人生活的少年的全部狂热、全部热情。他的朋友们看见他怎样固执地否定他曾经视为最珍贵的一切,他曾经经历过也愿意经历的一切。他的朋友们喉咙哽住,先是感到惊奇,接着感到恶心,最后感到了害怕。这个少年赞成那些声明自己是现代化的事物,并不是出于卑怯(为了自己的飞黄腾达)而赞成,而是像忍受着痛苦,牺牲自己心爱东西的人那样出于勇敢而赞成;他的这种公开表现,是的,他的这种公开表现确实有着可怕的成分。也许当时有人一边观察他,一边对自己说:“雅罗米尔是他自己的掘墓人的同盟者。”

好扯远了……我们聊盘古开天辟地是为了什么来着,哦是为了说他在这专里的的创作和演奏。

Grace

总之要说now的话,Grace的编排和制作,可以形容为独特而不失流行。

形式上可以说10首吉他抒情流行1首摇滚,然而但凡有点鉴赏力就可以体会到里面想法、心思、技术、经验非常非常深。听的时候很难直接把这种音乐 和 白纸黑字写给你的他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硬摇滚、前卫摇滚、爵士、布鲁斯、世界音乐,甚至最能让人联想到的民谣也太局限了,除了Jeff BuckleyGrace之外似乎真的没什么能概括这种音乐的词。

虽然人声无疑是主角,但他童年五岁开始弹吉他,少年不开口唱歌立志当guitar god(?)的野心都可以从这专游刃有余、安排妥当的丰富吉他里听到,还有最让我惊奇的是出现得莫名其妙又恰到好处的宗教和异域元素。

我觉得这也和精细打磨、精益求精的整体制作关系很大,怎么听怎么舒服越听越舒服。(当然能有这样的制作,和哥伦比亚的钞能力也有关……Jeff未出道前只是在纽约underground各种酒吧里混迹,引起注意被发掘之后哥伦比亚直接和他签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合同来做这一张专辑)纪录片讲到Grace时说“Jeff不是songwriter,他是composer,他在这做的一切就像个画家”。

我拿手机扬声器外放过这专,全损音质下Jeff这天使嗓子都堕落成无脑刺耳高音了。并不是所有歌都适合细听,有些歌拿大喇叭放比hifi耳机带劲舒服得多,然而这专我可以肯定解析度越好的设备听起来越爽。

我觉得很多人都清楚,即使有足够的技术和想法,要像走钢丝一样找到并保持在大众流行和独特卓越之间那个恰当的点有多困难,往左偏一点就是商业媚俗泯然众人,往右偏一点就是自怜自赏自娱自乐,能稳稳踩在点上的确是上帝的恩典了,但之后的故事却像上帝的恶毒玩笑。

Last Goodbye

I love you

But I’m afraid to love you

Oh, that was so real

Oh, that was sorry

——《So Real》

还是真心爱过几个滚人的,发现我真的很爱某种 痴迷音乐才华横溢貌美如花无辜善良美惨强type——David Gilmour、Rory Gallagher、Donovan、Mike Bloomfield……仔细想想差不多都这种。

我记得在关于Rory的叙事里有形容终身未婚、死于手术并发症的他为“married himself to music”。而Jeff的结局甚至更无辜到并非早逝于常见的drugs/酒(他父亲就死于heroin OD),而是在孟菲斯录二专时边等队友边唱whole lotta love,和衣下水游泳溺死在密西西比河里,消失在布鲁斯诞生的地方,这也太………而且纪录片此处出现的bgm,是翻唱史密斯的i know It’s over(;´༎ຶД༎ຶ`)我说过这是悲伤的史密斯最悲伤的歌,我不认为Jeff超过了原版,但响起的这首尾声可能是最悲伤的版本。

其实我大多数时候都很冷漠/平和,但昨天听Grace越听越生气,Jeff Buckley这种人,怎么能一生只做了一张专辑就死了,越想越郁闷。。继Jimi Hendrix之后最让我可惜早逝的人,都是我相信本可以用作品改变历史的人,然而最后只是留下一些posthumous legacies和无数sorry sighs。

看到rym的一个二专短评,我直接表演一个泪目。

Jeff Buckley was more than a musician. He was a brilliant songwriter, a gentle soul, a complex and emotional human being. Jeff Buckley was a lot of things, and nobody but Jeff Buckley can definitively say who he was. To keep things simple, I’ll say this: Jeff Buckley was an angel and this was his goodbye kiss. Sleep well, beautiful creature. The world is too cruel to gems such as thee.

Jeff Buckley远不止是一个音乐家,他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一个温柔的灵魂,一个复杂且敏感的人,是如此如此之多的事物,除了他自己,没有人可以定义他是谁。简而言之,我愿这么说:Jeff Buckley是一个天使,这是他的吻别。安睡吧,美丽的生物,这个世界对像你这样的珍宝太残酷了。

纪录片最后 “Do you want to be remembered?”

(若有所思沉默五秒) “I don’t have to be remembered, I hope the music be remembered.”

*破防彩蛋*

哦当然以上列举的人还有个共同特质就是很帅,至少有一个帅到蛊到我的瞬间。

我也记得在关于Mike Bloomfield的叙事里对他有一个描述

“他非常有魅力,人们想和他在一起,都争着想摸摸他的衣服下摆。他喜欢这种关注,但不喜欢偶像崇拜,他在寻找一个快乐媒介,通向那些喜欢好音乐的人,那些享受聆听他的音乐的人”

我觉得我列的那几个名字全部有这种特质。

anyway,感受魅力强烈安利这个live,1975.2.24,Frankfurt,German

我不是说专封给我的感觉是美国金曲歌手,这个视频里他把刘海放下来拿个吉他站那完全就是英国吉他手啊(至于啥是英国吉他手气质)。

肩宽头小的好看,就是说搞回授的姿势动作都很好看……一些0q0瞬间,唱一半把棕外套脱了剩件v领白t/唱到高潮会脸泛潮红汗如雨下/唱完会像洗完澡一样拿橙色浴巾一样擦头/interval时的说话声音居然是弱气少年音,介绍乐手的时候就显得很sweet,好像还过去抱了一下贝斯。从他在interval里说的话和开的戏谑玩笑(经常没事怪学其他乐队/歌手)可以看出他性格,加上一些他在采访里说的话推测,感觉他是那种非常聪明又有点神经刀的人?或许……彼得潘/syd?


参考资料

1、Jeff Buckley: Everybody Here Wants You

2、Jeff Buckley - Wikipedia

3、Kingdom For A Kiss, a web site dedicated to Jeff Buckley.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Enter through the narrow gate.
For wide is the gate and broad is the way that leads to destruction,and many enter through it.
Built with Hugo
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
©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